|
每個人都有過夢想,但不見得會實現,在畢業多年的同學會中,這種感慨特別明顯。
譬如我本人曾想當劇本作家,用食材寫一齣關於台灣飲食演變的舞台劇。其中荷蘭治台的章節,我選的代表食材是荷蘭豆,也就是豌豆,是春天最鮮的味道……。
「然後呢?後來怎麼放棄了?」同學問著。我頓了頓,老實交代,因為無法決定豌豆在舞台的樣式。究竟要考據荷蘭人當年的吃法?還是要符合台灣現在的用法?我扳著手指計算,豌豆的品種粗略可分為嫩豆莢、甜豌豆莢、豌豆仁、豌豆苗、豌豆芽等。
譬如嫩豌豆莢,豆莢扁平,豆粒隱約突出,我會切點薑絲,以木耳或洋菇同炒。我曾經拜訪彰化福興鄉和二林鎮,這裡是品種名為台中11 號的嫩莢豌豆產區。兩地的品種一樣,但種法不同,彰化福興鄉多是撒種在收割後的稻田中,一眼望去,一列列的綠色藤蔓匍匐在地。二林鎮則是架起竹籬,讓豆藤攀爬。兩地的滋味差不多。
如果是甜豌豆,莢皮厚實圓滾,一口咬下特別脆爽,我喜歡搭配花枝同炒,且要勾芡。這款豌豆名為台中13號,大產區在雲林二崙,車子路經此處,會看到覆著綠網的平行直立棚架,這個設施可讓豆子曬到太陽,卻不至於過度曝曬,據說是此處豆子清甜的秘密。
假使要吃豌豆仁,我會買豆莢自己剝,名為台中14號的品種最合適,顆粒大有甜味,去莢不費工。以豌豆仁選炒蝦仁,向來是我的心頭好,可惜新鮮豌豆仁的季節只有一月到三月中,其他時間多是進口品或冷凍豆。至今的遺憾是找不到大面積種植的鄉鎮,只好請熟識的農民,心情好的時候種一些。
若是豌豆葉,俗稱豌豆苗,挑選嫩尖,切些蒜,以雞油炒,味道真棒,在台灣有款台中1號葉用豌豆,大多產於南投埔里鎮,丘陵地形的溫差效應,讓豆苗別有滋味。還有一款剛剛成長的豌豆芽,則多採澳洲品種,豆芽莖細葉大,口感特別好,我在苗栗三灣等地的有機芽菜場,曾經有過很棒的體驗。
「等一等,不用再解釋了,這已經超越離題的境界。」朋友拍拍我的肩膀,認真表示,難怪編輯一天到晚在催稿,事情別想太多,做就對了。
via 旅遊美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