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

徐仲/轎篙筍

【聯合報╱徐仲(食材達人)】












提起轎篙筍,只會想起阿里山。 圖/徐仲提供


車子行走於阿里山的山路上,兩旁茶園與竹林交錯,我透過車窗,可以自路旁草地發現許多冒出土壤的紫黑筍尖,那就是轎篙筍。每年5月中旬,採完茶葉後,就進入採筍期,一直到7月為止。

「當桂竹筍的產季結束,就輪到轎篙筍登場,這可是阿里山的特產。」農友一邊泡茶一邊告訴我,台灣每一款筍子,具有代表性的鄉鎮都不止一處,唯有提起轎篙筍,只會想起阿里山。


他說得沒錯,早年當地居民取這款竹子的嫩竹製紙,成竹則製成轎與竹篙,因此被稱為轎篙筍,後來因時代變遷,開始採收竹筍再加工,逐漸成為當地特產。雖然此筍頗有知名度,但我卻很少在菜單上看過以轎篙筍為名的菜餚,在台灣有許多好筍味,譬如可鮮食的綠竹筍、滷肉與麻竹筍干、桂竹酸筍排骨湯、冬筍燴冬菇,然而談到轎篙筍時,印象一片模糊,這讓我困惑,難道是筍子產量稀少?


「產量稀少?你去加工廠看一看,再來問我吧!」農友笑著高分貝反駁,他表示早上收筍子,下午到晚上煮筍子,等全都煮好分裝好後,沒多久就天亮了,下一批筍子又來了。他直接畫起地圖,要我去親身感受。到了現場後,我就明白了。「筍多如山」絕對不是誇張的形容詞,一堆又一堆,農民忙著搬筍秤筍,在巨型桶中將筍排成放射狀,才一會兒,又有數輛小卡車前來,上頭載滿了還沒卸貨的筍子。


「筍子這麼多,總會有在地性的吃法吧!」我問著附近哪裡可以嘗嘗筍味?然而眾人彼此互看一起搖頭,山內的餐飲店都需事先預約,其中一名農民好心告訴我,山中應該吃不到了,轎篙筍需經過加工,完工的成品都運下山,至於吃法?沒什麼特別處,一如桂竹筍或麻竹筍的加工品,以油燜清炒、與滷肉同燉,或是加上排骨和福菜一起煮湯,簡單煮就很美味。


我聽了聽,點點頭,或許這是真的吧!沒有特別的吃法也是一種特色,只是覺得有些可惜,如果能有代表性的轎篙筍烹調法,透過前來阿里山的大量遊客,應該很容易塑造出有趣的飲食外交啊!







via 旅遊美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