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

香港美荷樓 一窺蝸居舊生活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靜宜/專題報導.攝影】












早年的美荷樓居民都會搭建遮陽棚,用途為了遮陽,另外也為了擋樓上往下丟的垃圾。


美荷樓是一棟經過重新再造的青年旅館,不過它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,觀光客不僅可在此住宿,也可透過重新打造的「生活館」一窺1960年代香港庶民生活的點滴。

過去香港總讓人感覺是不斷往前走,追求更新更高的都市,不過現在觀光客透過一些物件活化也能一窺香港的過去,這樣鮮明的歷史時空背景,恐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。














現在的美荷樓已經改建為青年旅館,但仍保留原有的建築主體。


最近香港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移民台灣,有愈來愈多香港人對台灣人抱有好感,十多年前記者到香港時,香港人對不識廣東話的台灣人顯得不耐,不過今年在香港卻有了不同的回應,一位二十多歲李小姐說,「對不起,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,最近太忙沒看台劇。」

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:部分香港人內心對大量湧入香港的陸客抱持惡感,但對台灣人的印象是好的,不過第一時間無法分辨來者何人,而有了所謂的「通關密語」,一開口便表明:「我是台灣來的,我想請問一下……」就有比較好的待遇,有機會到香港,或許可以試試效果如何。














美荷樓的「呼吸士多」商店,販售許多古早味紀念品。


今年40多歲的香港人查理說,香港長年追求經濟進步,人民希望能擁有大量財富,不過發展到某種極致之後,也開始發現金錢並非萬能,部分人們開始懷念起過去那段人與人之間緊密依存的年代,而這樣的人情味在香港已經不容易找到了,發現台灣仍保有這珍貴的部分,於是興起移民台灣的念頭。

這樣艱困的生活背景,在不少香港電影裡都看得到,如以1960年代前後為背景的「歲月神偷」與「跛豪」,而「美荷樓」也是在這個年代裡的產物。


美荷樓起源

石硤尾火災 6萬人無家


根據統計,1946年香港有160萬人,大量自內地而來的移民經由合法或非法手段來到香港,到了1959年人口已達280萬人,香港開始步入地稠人密之路。1953年在香港石硤尾發生一場大火,一夕之間造成近六萬人無家可歸,政府為了安置居民,僅花了半年的時間便建造了類似國宅的「美荷樓」。


美荷樓往昔

一屋兩伙五人行














美荷樓早期居住單位狹小,三坪裡規定要住滿五人,有時還是由兩戶人家合居。


環境十分克難,每層樓就要住330人,平均每320人共用6個廁格。平均三坪大小的單位規定要住滿五人,而10歲以下的小孩只能當作「半個大人」,所以會出現一對夫婦帶兩個小孩只能算「三人」,另外再找一對夫婦來拼湊住一屋,屋子裡只用布簾隔開當作兩戶人家的分界。

到了夏天,住在此處炎熱又擠又悶,很多人就會跑到走廊或天臺上睡,大導演吳宇森童年就在此成長,他曾經送外賣賺取家用,夜晚就睡在公共走廊上看星星,他在此地寫了他第一篇散文、拍過第一部實驗電影,更演出第一部舞台劇,直到26歲,第一次成為電影導演。


走廊上的廚房


由於屋內空間太小,如果想煮菜就只能利用走廊,因此到了吃飯時間,是家家飄香,而且要回家總要經過很多人家的廚房,可以一窺各家今晚吃甚麼,而由於廚具都在戶外,擔心廚具會被偷竊,廚具櫃得要上鎖才行。














美荷樓的「呼吸冰室」提供輕食、飲料與懷舊的時光。


遮陽傘兩用途

每家幾乎多設有遮陽傘,遮陽傘有兩種用途,一種是眾所周知的遮陽用途,另一種則是因為當時居民的素質並不太好,很多人會順手把垃圾往外丟,為了避免垃圾掉到自己家,遮陽布還可以用來擋垃圾。


懷舊呼吸冰室


美荷樓經過很多階段的改建,隨著人們陸續搬遷,到了1980年代已把兩單位合為一個大單位,居住環境較為寬鬆,港劇「大時代」的時空背景講的就是這個年代,現在活化後的「美荷樓」只保留其中一棟,建築留下原有的「H」型,內部則改成全新129間客房,也有電視、Wifi網路等,還有充滿懷舊感的「呼吸冰室」咖啡館與「呼吸士多」商店可購買紀念品。


【info】 今日美荷樓


電話:+852-3728-3500


網址:www.yha.org.hk


房價:單床價每晚港幣300元(約台幣1,100元)、雙人房每晚港幣680元起(約台幣2,500元)


地址:九龍深水埗石硤尾邨41座(港鐵深水埗站B2出口)







via 旅遊美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