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新聞網/特約記者李詠欣/報導】
| 海安路知名的藍晒圖已拆除。 |
|
台南這座古都,除了蝦仁飯、土魠魚羹、炒鱔魚麵等美食,滿足旅客舌尖上的享受外,還是個適合漫步,滿足旅人視覺享受的老城市。尤其是海安路上的許多街藝術創作,是近幾年來,旅客必定造訪的街頭景點之一。
不過,位在海安路知名的街頭藝術創作─「藍晒圖」近日已經拆除,台南市政府可能會另外覓地重現「藍晒圖」,短期內恐怕無法再看到藍晒圖。所幸,距離「藍晒圖」不遠,徒步約10分鐘內,同樣也有利用廢棄牆面,再現生命力的街頭藝術─鐵花開了。
| 神農街的鐵花開了。 |
|
2012年,在與海安路交叉的神農街上,出現一牆「鐵花開了」的藝術創作,這是由鳳凰特區藝術工作室創作,由藝術家廖小樹以鐵條創作出70個45平方公分的藝術品,這些上了白色油漆的鐵花,固定在暗紅色的舊牆面上,特別搶眼,在藍天底下,更張顯出它的生命力。
| 藍天底下的鐵花。 |
|
緊連著「鐵花開了」的另一大片牆面,也是被拆掉一半的兩層高的舊牆面,牆面上有一些藝術創作,描繪未被拆除前的生活樣貌,而在轉角的小巷內,還有斑駁的老木門,木門上有兩個圓圈的鐵環,充滿古早味。
這一大片牆面的最上方,有幾座燈罩,當黑夜來臨,打下昏黃的燈光,想必夜晚比白天更有味道。
| 斑駁的老木門。 |
|
在這片藝術創作的下方,停著一整排歪歪斜斜的摩托車,小小的人行道上,矗立幾株老樹,一旁有座公車亭,許多在此駐足拍照的多是年輕的外地客,顯得有點侷促,因此,偶爾引來牽摩托車的當地人喃喃碎唸幾句。
即便這些藝術創作,可能因為人潮而造成當地人的小小不便,不過,就像說明牌上寫著:「老城市逐漸披上現代的外衣 所幸我們仍能與舊時光共處…擷取老花窗的符號 轉換拼貼出新的畫面 期待新舊並存 讓記憶不斷的傳承下去」,過客與住民,不也可藉著這些藝術品共處嗎?
| 另一藝術牆面。 |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